莫高窟,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,是世界四大石窟之一(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麦积山石窟),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、内容最丰富、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,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。
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(366年)。相传有一位名叫乐尊的禅师路过此地休息,在黄昏日落时分,抬头看见三危山金光闪闪,仿佛有万千佛显身其中。乐尊认为是佛显圣了,于是将此地视为圣地,充满虔诚,并雇人在悬崖上开凿了第一个山洞。后来,僧人法良效仿乐尊,又开凿了第二个洞窟。莫高窟的历史便从此开始了。
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。石窟的开凿和雕刻达到了空前的规模,是莫高窟艺术的鼎盛时期。第96窟的弥勒佛像就是开凿于初唐,佛像高约33米,是莫高窟最大的佛像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。第130窟的弥勒佛像开凿于唐代鼎盛时期,高约26米,是莫高窟第二大佛像。第158窟的卧佛,开凿于中唐,规模也相当宏大,在艺术上也有着杰出表现。
1900年6月22日(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),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扫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。从中出土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经、社会文书、刺绣、绢画、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。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,为研究古代中国及中亚地区的历史、地理、宗教、经济、政治、民族、语言、文学、艺术、技术等提供了大量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。
不幸的是由于西方探险家的不断到来,导致藏经洞的文物惨遭劫掠,绝大部分流散海外,只有约三分之一留在了中国,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。
敦煌莫高窟虽然遭受了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破坏,但还是保留了十六国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等各朝代的492个洞窟。现存壁画4.5万平方米、彩塑2400余尊、唐宋木构建筑5座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。